找到相关内容36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观音禅寺的泉与禅

    警醒世间名利客,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。”坐于千年银杏树下,品着“观音神泉”炮制而成的佳茗,聆听观音禅寺住持悟宣法师的开示,愚钝如我者竟也慢慢地体会到了一种忘我忘世的感觉。由此我想,所谓参禅悟道无非是教...

    史飞翔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54292328.html
  • 佛教对郁达夫思想及创作的影响

    散文。徜徉山水之间,在自然的怀抱中参禅悟道,是郁达夫后期逃禅向佛的一个重要方式。许多极富空明澄净、虚静无人之感的“清”、“静”境的散文便在山水中产生了。在他看来,对于自然的伟大,物欲的无聊之念也“只有...

    陈玉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195190.html
  • 大随随他

    益州大随 法真禅师 僧问:「劫火洞然,大千俱坏,未审此个还坏也无?」师云:「坏!」僧云:「恁么即随他去也。」师曰:「随他去也。」 星云法师云:《有一则现代的禅案:一位美丽的小姐决心要参禅悟道,因此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:「禅师!我要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呢?」禅师看看她,心想:这么漂亮的女孩子,尘世里的羁绊一定很多,如何能参禅悟道呢?因此就教她一句诀:「随他去!不管他!」当然……。有一天,有人转告她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4939487.html
  • 略谈高峰原妙禅师的禅学思想

    大疑情,如暗地做了一件极事,正在欲露未露之时。十二时中,果能具此三要,管取克日成功,不怕瓮中走鳖。苟阙其一,譬如折足之鼎,终成废器。  妙师认为,大信根、大愤志和大疑情是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。这三个要素如同鼎之三足,缺一不可。为什么呢?  我们知道,参禅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、悟道成佛。要想达到这一目的,首先要有一个“信心”。这个信心就是无尘无染的清净心,亦即无疑心。《六十华严》卷六《贤首菩萨品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1066789.html
  • 出家忧道不忧贫

    幽谷,在适当的地方,搭建小茅蓬,因而安居,一切都很简陋,生活极为困苦,可是他的菩提道心还是坚定如故,恶劣的困境阻扰不了他修行的志向,就这样日以为常,按部就班参禅悟道,刻苦精勤,为证悟菩提自性而努力,...

    释如本

    |出家|入佛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005238201.html
  • 黄龙祖心

    黄龙祖心,乞求指引参禅悟道的途径。黄龙祖心说:“孔子曰:‘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’我像孔子一样,对于学人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地方。你是在家俗士,为什么也喜欢谈论禅门中的事呢?” 黄庭坚正想回答,黄龙祖心却连声说:“不是,不是!”这是参禅的一种套式。参禅者还没有回答,禅师就作了否定,往往弄得参禅者不知所措。黄庭坚虽然聪明过人,听了这话也是迷惑不解。 一天,黄庭坚陪同黄龙祖心游山,山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1947791.html
  • 苏东坡与张九成的“心境

    一MIPW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很好的朋友。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。)7Y 有一天,他们又斗起禅机来了。G?c 苏东坡首先问:“印老,你看我像什么?”EnoaT 佛印禅师...生活的经藏,启迪人生的智慧  jo2 二^,s*X= 心境还须自己开。p 下面,再讲一个参禅的小故事。iU%0z 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士,原为侍郎,中过状元,也算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了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2648361.html
  • “心灵的解放”亲闻记

    内心执著、挂碍而患病,反观修行人念佛、参禅悟道,修行净化心地都来不及了,何来会忧郁、燥郁呢?  内心一旦执著挂碍就烦恼丛生,不得自在,上人引用金碧峰禅师公案:原来金碧峰禅师修行有成,唯一贪爱、挂碍著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548718.html
  • 法眼门庭、应病施药与禅宗美学

    道相应”时,他说:“取舍之心成巧伪。”⑤就是强调在参禅悟道中,必须反对妄起分别心,他的高足天台德韶国师就明确反对“意识解会”,反对“识心”,他说:“若一向织络言教,意识解会,饶上座经尘沙劫,亦不能得彻...起吾宗。”(同上)德韶的另一首偈颂表达了与这一偈颂相一致的思想与旨趣:“暂下高峰已显扬,般若圜通遍十方。人天浩浩无差别,法界纵横处处彰。”(同上)它们告诉人们:参禅悟道达到顶峰(由凡入圣)时,就会彻悟...

    皮朝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4148863.html
  • 法华经中佛为方便教化而举的比喻

    只要曹溪一句「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」就够了。我们虽然身处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,可是污泥里也能长出清净的莲花;虽然「三界如火宅」,不过,只要我们有了禅,当下就能与三世诸佛平等。所以,参禅悟道,不需要甚么好的地方,所谓「参禅何须山水地,灭却心头火自凉」。只要我们能熄下心头的妄念、无明,那就是诸佛菩萨光明朗朗照耀的世界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2051437.html